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

黃卷L3

第一部分:非選擇題(共 36 分)
一、字音字形(每題 1 分,共 10 分)
1.「諡」號:ㄕ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「拗」口:ㄠ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「孰」能無惑:ㄕㄨˊ

4.「萇」弘:ㄔㄤˊ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5.其可怪也「歟」:ㄩˊ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6.「郯」子:ㄊㄢˊ

7.老「」:ㄉㄢ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8.「慨」嘆:ㄎㄞˇ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.ㄅㄧˋ」端:

10.圭「ㄋㄧㄝˋ」:

二、解釋(每題 2 分,共 12 分)
1.不齒:不屑與之並列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恥學於師:以從師問學為恥。

3.百工:從事各種技藝的人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.其「下」聖人:不如、不及。

5.作師說以「貽」之:贈送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6.士大夫之「族」:類。

三、改錯(每字 1 分,共 8 分)
1.一個人學習時如果總是心、自甚高,遇到困難又於向旁人請教,在課業上是很難有所成就的。
答:「漫」不「經」心、自「視」甚高、「恥」於。

2.老師教學認真,在課堂上不厭其的為同學解答疑惑,並以「勤能補、學無止境」來我們要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。
答:不厭其「煩」、勤能補「拙」、「勉勵」。

四、配合(每題 1 分,共 6 分)
說明:下列各項皆與學習有關,請從參考選項中選出正確的成語代號,填入( )內。
  ()  1.    比喻無人可切磋,學識有限。
  ()  2.    形容人書讀很多,學問淵博。
  ()  3.    形容才能低下,學識淺薄。
  ()  4.    指歪曲或違背自己的學識以投世俗的喜好。
  ()  5.    比喻仿效他人,未能成就,反而失卻自己本來的面目。
  ()  6.    比喻從道聽塗說中得來的片面知識。
參考選項:()才疏學淺 ()邯鄲學步 ()曲學阿世 ()獨學孤陋 ()學富五車 ()口耳之學

第二部分:綜合測驗(每題 2 分,共 40 分)
  (B)   1.    下列各組「 」中的注音寫成國字後,何者字形兩兩相同 (A)茱「ㄩˊ」╱膏「ㄩˊ」之地 (B)
ㄧˊ」笑大方╱「ㄧˊ」人口實 (C)自「ㄐㄧㄝ」自嘆╱進身之「ㄐㄧㄝ」 (D)語笑喧「ㄏㄨㄚˊ
╱含英咀「ㄏㄨㄚˊ」。
解析:(A)萸。茱萸:植物名╱腴。膏腴之地:肥沃的地方。(B)貽。貽笑大方: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╱貽人口實:指因行事、說話有差誤而給人留下話柄。(C)嗟。自嗟自嘆:獨自埋天怨地,自怨自艾╱階。進身之階:取得更高地位或權力的踏腳石。(D)譁。語笑喧譁:言語喧笑的聲音大而雜亂╱華。含英咀華:品味文章的要旨,咀嚼辭藻的華美。
  (B)   2.    下列各組文句,何者用字完全正確 (A)你的觀念太過保守,又固步自封,難怪無法進步 (B)候選人為了慶祝當選而施放煙火,聲音震耳欲聾 (C)經過老師的勸導後,他不再自甘惰落,決定力求向上 (D)這家商店為了防犯小偷,採取嚴密的監控措施。
解析(A)「故」步自封。(C)自甘「墮」落。(D)防「範」。
  (C)   3.    下列各組「 」中的字,何者讀音兩兩相同 (A)母「蟠」桃╱白髮「皤」皤 (B)筆力「遒」勁╱深謀遠「猷」 (C)力挽狂「瀾」╱夜「闌」人靜 (D)句「讀」不知╱連篇累「牘」。
解析:(A)ㄆㄢˊ。王母蟠桃: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所種植的仙桃╱ㄆㄛˊ。白髮皤皤:頭髮白的樣子。(B)ㄑㄧㄡˊ。筆力遒勁:文筆強勁有力╱ㄧㄡˊ。深謀遠猷:指計畫周密而深遠。(C)ㄌㄢˊ。力挽狂瀾:比喻盡力挽回險惡的局勢╱夜闌人靜:深夜人聲寂靜。(D)ㄉㄡˋㄉㄨˊ。連篇累牘:形容篇幅過多,文詞冗長。
  (B)   4.    下列文句「 」內詞語的解釋,何者正確 (A)生乎吾前,其「聞道」也:見聞廣博 (B)六藝經傳,皆「通習」之:通曉熟習 (C)聖人無「常師」:經常的老師 (D)巫、醫、「樂師」、百工之人:職官名,為掌管音樂的機關。
解析:(A)明瞭道理。(C)固定的老師。(D)以演奏音樂為業的人。
語譯:(A)出生在我之前的人,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。(B)六經的經文、傳文的注解都已通曉熟習。(C)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。(D)巫、醫、樂師和從事各種技藝的人。
  (C)   5.    ()「師」道之不傳也久矣()師」襄()道之所存,「師」之所存也()吾從而「師」之()吾「師」道也。以上「師」字的解釋相同的是 (A)()() (B)()() (C)()() (D)()()
解析:()形容詞,從師問學的。()名詞,樂師。師襄春秋魯國著名的樂師。()名詞,老師。()()動詞,學習。
語譯:()從師問學的傳統失傳已經很久了!()「道」所存在的地方,也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。()我拜他為師向他學習。()我學習的是道理啊。
  (A)   6.    下列各組「 」中的字詞,何者意義兩兩相同 (A)是「故」無貴無賤、無長無少╱是「故」弟子不必不如師 (B)師者,「所以」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╱聖人之「所以」為聖 (C)師道之不「傳」也久矣╱六藝經「傳」 (D)吾「師道」也╱「師道」之不傳也久矣。
解析:(A)所以。(B)用來╱何以、為何。表「……的原因」。(C)傳承╱後賢解經之書。六藝經傳: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。(D)學習道理╱此指從師問學的傳統。
語譯:(A)所以,無論地位高低,不管年紀大小╱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。(B)老師,是負責傳授道理、講授經籍、解答疑惑的人╱聖人為什麼會成為聖人。(C)從師問學的傳統失傳已經很久了╱六經的經文、傳文的注解。(D)我學習的是道理啊╱從師問學的傳統失傳已經很久了!
  (C)   7.    下列關於〈師說〉文句的說明,何者錯誤 (A)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」是因「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無惑」 (B)「吾師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」是因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 (C)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」是因「今之眾人,其出人也遠矣,猶且從師而問焉」 (D)「士大夫之族,曰師、曰弟子云者,則群聚而笑之」是因笑者認為「彼與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」。
解析:(C)是因「今之眾人,其下聖人也亦遠矣,而恥學於師」。
語譯:(A)古代學習的人必定有老師╱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,誰能沒有疑惑?(B)我學習的是道理啊,何必知道他們出生得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╱「道」所存在的地方,也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。(C)從師問學的傳統失傳已經很久了!(D)士大夫一類的人,一說到誰是誰的「老師」或「學生」,大家就會聚在一起譏笑他們╱那些被稱作老師的和被稱作學生的,年齡相近,學問也差不多啊!
  (C)   8.    師說〉:「三人行,則必有我師」與下列哪些文句意旨相近?()教無常師()學如逆水行舟()見賢思齊()擇善而從()好為人師 (A)()()() (B)()()() (C)()()() (D)()()()
解析:()受教求知不必有固定的對象,有道德、有專長的人即可為師。()比喻為學的艱難。用以告誡人學習應抱著嚴謹、持恆的態度,不可輕忽怠慢。()看到賢能的人,便想效法他。()指選擇好的去跟從、採用。()喜歡做別人的老師。指人不謙虛,喜歡教導別人。
題幹語譯:三人同行,一定有我可以效法或引以為戒的人。
  (B)   9.    「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」的意涵,與下列哪一句話意思相近 (A)因大失小 (B)本末倒置 (C)大同小異 (D)高瞻遠矚。
解析:(A)應為「因小失大」(指因貪圖小利,而失去更大的利益)。(B)事物的主次顛倒。比喻不知事情的輕重緩急。(C)用來形容事物略有差異,但大體相同。(D)見識遠大。
題幹語譯:學到小知識卻遺漏了大學問,我真看不出這樣的父母有何明智。


  (A)   10.  「古之聖人,其出人也遠矣,猶且從師而問焉;今之眾人,其下聖人也亦遠矣,而恥學於師。」關於上句的說明,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(A)聖人求學的態度是精益求精,好學多問 (B)眾人的學習是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」 (C)眾人不及聖人的差距越來越大是因眾人受教機會不多 (D)聖人、眾人的差別在於是否有羞恥心。
解析:(B)眾人「恥學於師」不肯學習,所以不可能是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」。(C)二者差距越來越大是從師與不從師的緣故。(D)二者之差異在於是否「從師問學」。
題幹語譯:古代的聖人,他們超出一般人很多了,還要跟隨老師並向老師請教;現在一般人遠不如古代的聖人,反而以從師問學為恥。
  (A)   11.  下列關於〈師說〉文句的說明,何者正確 (A)「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不恥相師」,說明從事各種技藝之人相互學習、傳承 (B)「愛其子,擇師而教之,於其身也則恥師焉」,說明士大夫不肯為其子選擇好老師 (C)孔子郯子萇弘師襄老聃」,說明孔子一再更換老師 (D)氏子蟠……不拘於時,請學於余」,說明韓愈自己渴望為師的心情。
解析:(B)士大夫自身不肯求教於師。(C)說明「學無常師、以能者為師」的觀點。(D)說明李蟠不拘於當時「恥學於師」的風氣,向其請學。
語譯:(A)巫、醫、樂師和從事各種技藝的人,不認為互相拜師學習是羞恥的。(B)一般人愛自己的孩子,會選擇老師來教育他們,但對於他自己而言,卻以向老師學習為可恥。(C)孔子曾拜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師。(D)李蟠先生……他不受時下以互相學習為恥的風氣所拘束,來向我請教、學習。
  (C)   12.  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」此段文字主要說明:()老師的職責()老師的地位()老師的功用()老師的重要性()老師的人生觀 (A)()()()() (B)()()()() (C)()()() 
(D)()()()
解析:(C)由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」可知老師的重要性;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」說明老師的功用、職責。
題幹語譯:古代學習的人必定有老師。老師,是負責傳授道理、講授經籍、解答疑惑的人。
  (C)   13.  韓愈為何感慨「師道之不復可知矣」 (A)聖人無常師,所以沒有從師的必要 (B)愚昧的人資質低下,更加不熱衷學習 (C)士大夫恥於相師,並嘲笑他人,可見從師問學風氣不盛 (D)百工忙於謀生,無暇學習,所以師道不興盛。
解析:(C)從「士大夫之族,曰師、曰弟子云者,則群聚而笑之。問之,則曰:『彼與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』」可推知。
題幹語譯:從師問學之道無法恢復就可想而知了!
  (B)   14.  師說〉韓愈提到「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」意指當時士大夫一類的人 (A)含垢忍恥 (B)恥學於師 (C)不恥下問 (D)謙恭下士。
解析:(A)忍受恥辱。(B)以從師問學為恥。(C)不以向身分較低微、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。(D)謙虛有禮,尊重有才學的人。
題幹語譯: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感到十分羞恥,向官職大的人學習就覺得近於諂媚。
  (C) 15.  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:「孟子稱:人之患 ()氏以下,人益不事師()韓愈奮不顧流俗,犯笑侮,收召後學()今之世不聞有師,有,輒譁笑之,以為狂人()在好為人師 作〈師說〉,因抗顏而為師。」(柳宗元〈答韋中立論師道書〉) (A)()()()() (B)()()()() 
(C)()()()() (D)()()()()
解析:第一句「人之患」,要選擇何者是人所易患的毛病,所以選()。朝代判斷「」早於「今之世」,所以()()之前。()「獨韓愈……」表示在推翻前面「今之世不聞有師」的現象,並啟下文「因抗顏而為師」,因此()之後接(),故選(C)
題幹語譯:孟子說:「一般人的毛病就在於自己懂得並不多,卻喜歡當別人的老師。」自從以來,人們更加不願去拜師學習。當今世上沒有聽說有什麼老師的,假使有的話,大家就起鬨嘲笑他,以為他是個狂人。只有韓愈奮勇的不顧流俗,頂著人們的嘲笑侮辱,接收後學門生,寫了〈師說〉一文,隨即嚴正不屈的做了老師。
  (B) 16.  下列各選項的修辭說明,何者正確 (A)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」─錯綜 (B)小學而大遺」─映襯 (C)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」─回文 (D)「孔子曰:『三人行,則必有我師』」─對偶。
解析:(A)回文、頂真。(C)錯綜,原意為「句讀之不知,或師焉;惑之不解,或不焉」。(D)引用。
語譯:(A)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,老師也不一定要樣樣比學生高明。(B)學到小知識卻遺漏了大學問。(C)不知如何句讀時,有些人會向老師請教學習;有疑惑不了解時,有些人卻不向老師請教學習。(D)孔子說:「三人同行,一定有我可以效法或引以為戒的人」。
  (A) 17.  下列文句,何者屬於「反問語氣」的句法 (A)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(B)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於此乎 (C)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歟 (D)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。
解析:(A)庸,表反問語氣。(B)其,大概,為推測語氣。(C)感嘆語氣。(D)表態句。
語譯:(A)何必知道他們出生得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?(B)愚人為什麼會成為愚人,原因大概就出自於此從師與不從師吧?(C)如今這些君子的才智竟然反而比不上那些人,真是奇怪的事啊!(D)學到小知識卻遺漏了大學問,我真看不出這樣的父母有何明智。
  (D) 18. 下列關於古文運動的敘述,何者正確 (A)其背景是為了反對兩以來內容空洞的駢文 (B)提倡語言樸實的散文 (C)韓愈柳宗元等人極力倡導,為古文運動的先驅 (D)時駢文又盛,因而在唐代並未獲得完全的成功。
解析:(A)漢→六朝(B)晉→周、兩(C)唐陳子昂李華諸人不拘於駢文,為古文運動的先驅。
  (C) 19.  下列關於韓愈的敘述,何者正確 (A)「昌黎」為韓愈的籍貫,因此撰文常自稱昌黎韓愈 (B)在思想上融合儒家、佛、老之學說 (C)為文喜用奇字,造拗句,為奇險派詩人之一 (D)唐憲宗時曾因為上書諫迎佛骨,因而被貶至江州。
解析:(A)籍貫→郡望。(B)發揚儒家正統學說,排斥思想。(D)江州→潮州。
  (C) 20.  韓愈,字退之,其名與字意義相反。下列選項中的古人,其名與字的關係,何者與韓愈相同 (A)杜甫,字子美 (B)諸葛亮,字孔明 (C)朱熹,字元晦 (D)曾鞏,字子固
解析:(A)「甫」、「子」皆是對男子的美稱。(B)「亮」、「明」皆有光亮之意。(C)「熹」(光線微明)與「晦」(昏暗)為相反關係。(D)「鞏」、「固」皆有堅固之意。
第三部分:閱讀測驗(每題 2 分,共 10 分)
:閱讀下列文字,並回答21.22.題。
  十多年來,一直在鼓吹書香社會與讀書運動,現在終於想到了一句似乎更能傳神的片語:「閱讀,終身的承諾。」讓我來引述與重申一些寫過的文字與所提倡的讀書觀念:
抖落一身俗氣
△很多機構編列再多的交際費終嫌不多,編列再少的圖書支出不會嫌少。
△送禮很少想到書,因為「書」與「輸」同音;實則送「書」不「輸」。
△書櫃代替酒櫃;書櫥代替衣櫥;書香代替酒香;書桌代替牌桌。
全是愛書人
△集財富於一身,受人妒忌;集知識於一身,受人崇敬。
△真正的赤貧不是在財富上,而是在知識上一貧如洗。
△遠離知識就是走進無知。
知識的不夜城
△倡讀一些「閒書」,把自己變得少一分功利,多一分氣質。
為書而生
△「新讀書主義者」是在提倡、更要身體力行:自己再累也要讀書;工作再忙也要談書;收入再少也要買書;住處再擠也要藏書;交情再淺也要送書。
閱讀,終身的承諾
△與書相許,無怨無悔;與書結緣,有情有義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高希均〈閱讀,終身的承諾〉)
  (A)   21.  下列何者不符合本文中作者的主張 (A)物質生活滿足後再要求知識吸收 (B)知識的貧乏比財富的貧乏更可怕 (C)閱讀可以使人遠離無知 (D)閱讀不應局限在專業性書籍。
解析:(B)由「真正的赤貧不是在財富上,而是在知識上一貧如洗」可知。(C)由「遠離知識就是走進無


知」可知。(D)由「倡讀一些『閒書』」可知。
  (D)   22.  下列哪一句話最能呼應本文「終身學習」的主旨 (A)聖人無常師 (B)三人行必有我師 (C)見賢思齊 (D)學不可以已。
解析:(C)看到賢能的人,便想效法他。
語譯:(A)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。(B)三人同行,一定有我可以效法或引以為戒的人。(D)學習不可以停止。出自《荀子‧勸學》。
賞析:
  作者以條列方式,與大眾分享自己的讀書經驗。文中論及培養讀書習慣,能變化氣質,開闊視野,並提倡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的觀念,凸顯終身學習、樂在學習的重要。
:閱讀下列文字,並回答23.25.題。
  國子先生,晨入太學,召諸生立館下,誨之曰:「業精於勤,荒於嬉。行成於思,毀於隨。方今聖賢相逢,治具畢張,拔去凶邪,登崇俊良。占小善者率以錄,名一藝者無不庸。爬羅剔抉,刮垢磨光。蓋有幸而獲選,孰云多而不揚?諸生業患不能精,無患有司之不明;行患不能成,無患有司之不公。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(韓愈〈進學解〉)
(註爬羅剔抉:形容蒐集極廣博、選擇極正確。爬羅,蒐集。剔抉,選擇。刮垢磨光:比喻將人的缺失除去,使其光芒顯現。)
  (A) 23.  「行成於思,毀於隨。」意在說明做事必須 (A)深思力行 (B)不假思索 (C)朝思夕想 (D)勇猛直前。
解析:(B)不費思考,用不著動腦。(C)形容思念極深。(D)奮力向前,毫不退縮。
  (B) 24.  依據上文,本文的主旨為 (A)揭露有司選才不公 (B)指出學生應精進德業 (C)陳述時不我與的無奈 (D)說明凶邪俊良都無法成為國家棟梁。
解析:(B)由「業精於勤,荒於嬉。行成於思,毀於隨」可知,指出太學生應精進學業、德行。
  (D) 25.  據上文,何者不是由內容中所獲得的推論 (A)學業靠勤奮才能精湛,如果貪玩就會荒廢 (B)具有小善、一技者,皆有機會被錄用 (C)當今朝廷,建立規章制度以剷除奸邪,提拔賢俊 (D)有幸而獲選為臣子,大多不敢張揚。
解析:(A)由「業精於勤,荒於嬉」可推知。(B)「占小善……無不庸」可推知。(C)「方今聖賢相逢,治具畢張,拔去凶邪,登崇俊良」可推知。(D)由「蓋有幸而獲選,孰云多而不揚」一句是指「只有才行不夠而僥倖被選拔上來的人,哪裡會有學行優良卻沒有被提舉的人呢?」。
語譯:
  國子先生清晨來到太學,把學生們召集到講舍之下,訓導他們說:「學業的精進在於勤奮努力,如果貪玩就會荒廢;行事順利是由於深思熟慮,散漫隨便就會失敗。當今朝廷,聖明的君主與賢良的大臣相遇,規章制度全都建立起來了,他們能剷除奸邪,提拔賢俊。略微有些優點的人都會被錄用,以一種技藝見稱的人都不會被拋棄。仔細的蒐羅人才,改變他們的缺點、發揚他們的優點。只有才行不夠而僥倖被選拔上來的人,哪裡會有學行優良卻沒有被提舉的人呢?學生們,不要擔心選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,只怕你們的學業不能精湛;不要擔心他們不公平,只怕你們的德行無所成就!」
第四部分:語文表達能力測驗(每題 2 分,共 14 分)
  (D) 26.  下列文句「 」內的詞語,何者運用恰當 (A)擁有健全的身體卻遊手好閒,讓街坊鄰居「不恥」 (B)現代小孩因知識取得容易,往往過於早熟,一身「童子」氣,喪失了原有的天真無邪 (C)當同學提問時,老師都能深入淺出的講解,適時的為同學們「函授」 (D)他「出人」的歌唱才華,受到評審一致肯定。
解析:(A)指「不以……為恥」。宜改為「不齒」(不屑與之並列)。(B)未成年的小孩子。宜改為「大人」(成年人的模樣)。(C)用通信的方法教學授課。宜改為「解惑」(解除道與業上的疑惑)。(D)超越他人。
  (D) 27.  韓愈〈山石〉:「山紅澗碧紛□□,時見松櫪皆十圍。當流赤足踏澗石,水聲□□風生衣。」 (A)黲淡╱潺潺 (B)絢麗╱關關 (C)飛揚╱冥冥 (D)爛漫╱激激。
解析:由「山紅澗碧」文意推知,形容山色豔紅翠綠,用「黲淡」(形容昏暗不明)、「飛揚」不妥適;又譬喻水聲,用「關關」(形容鳥鳴的聲音)、「冥冥」(幽暗、晦暗)不恰當,因此答案選(D)
題幹語譯:山花鮮麗溪水碧綠,山裡的景色光彩豔麗,時時可見松長得蒼翠茂盛,粗大得如十個人才能環抱。當清澈的水流過石頭,我光著腳丫踏著溪石,水聲湍急,風飄起我的衣裳。(註爛漫:光彩豔麗的樣子。激激:狀聲詞,形容急流的聲音。)
  (D) 28.  下列與「師」字相關的成語,何者用法有誤 (A)若是「師出無名」任意出兵攻打他國,將會引來國際間的撻伐 (B)做學問千萬不可「師心自用」,應該多請教師友,才能開拓眼界,不斷進步 (C)熟讀歷史,可以讓我們從錯誤中學習,可謂「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」 (D)補習班管教學生大都秉持嚴厲的標準,他們堅信「師嚴道尊」,棒下出高徒。
解析:(A)指出兵打仗缺乏正當的理由。亦可引申為做事沒有正當的理由。(B)剛愎任性,自以為是。(C)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,可做為今後行事的依據。(D)師長受到尊敬,道術才能被尊崇。嚴,指尊敬,非「嚴格」之意。可改為「刮垢磨光」。
  (A) 29.  下列關於詞語古今衍義的說明,何者意義兩兩相同 (A)「句讀」之不知╱網路、電子書,「句讀」標示不清的文章,比比皆是 (B)「君子」不齒╱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「君子」乎 (C)古之「學者」必有師╱教育部應多獎勵年輕「學者」發表優秀學術著作 (D)余嘉其能行「古道」╱現代人重視休閒,喜歡利用假日走走「古道」的人越來越多。
解析:(A)文章的斷句。(B)士大夫一類的人╱德行高尚的人。(C)指學習的人╱學問淵博而有所成就的人。(D)此指古人從師問學之道╱古舊的道路。
語譯:(A)不知如何句讀時。(B)君子不屑和他們並列╱別人不知道我的才學我也不生氣,不也是符合君子的風度嗎?出自《論語‧學而》。(D)我嘉許他能實踐古人從師問學之道。
  (C) 30.  「在求學生涯中,他最難忘的是高三時,每天□□□□的勤讀不懈,最後高中臺科大。」缺空處宜填入 (A)風姿瀟灑 (B)汲汲營營 (C)焚膏繼晷 (D)放浪形骸。
解析:(A)形容人的姿容儀態清高絕俗、灑脫不羈的樣子。(B)形容人急切求取名利的樣子。(C)形容夜以繼日的勤讀不怠。晷,音ㄍㄨㄟˇ(D)縱情放任,沒有約束。
  (A) 31.  韓愈〈馬說〉:「世有伯樂,然後有千里馬。」此句話今用以比喻具才能的人而有下列何種狀況 (A)懷才不遇 (B)負才任氣 (C)量才錄用 (D)輕世傲物。
解析:(A)懷有才能卻際遇不佳,不受重用。(B)自恃有才華、才能,放任其意氣。(C)根據才能大小加以收錄任用。(D)驕傲自大,輕視世上的一切事物。
題幹語譯:世上有伯樂這種善相馬的人,然後才有千里馬。
  (B) 32.  李蟠若想要寫一張教師節賀卡,送給恩師韓愈,他可引用的成語是 (A)杏林春暖 (B)春風化雨 (C)珠聯璧合 (D)桃李爭妍。
解析:(A)用於醫界。(B)比喻師長和藹親切的教育。(C)賀新婚。(D)桃花和李花競相開放,形容春天明媚美麗。
第五部分:寫作能力測驗(不占分)
  韓愈說: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,主張「學習」是不需要看對方的年紀、職業、社會地位的高低。學習不該只是在學校中、在課堂上、或是局限在書本上的知識,學習其實是無所不在的。
  請你以「我的偶像○○○」為題,寫一篇文章,以自己的經驗為例,說明「哪一個人」讓你想向他學習呢?他對於你有什麼重大的影響,他讓你產生何種重大的轉變?
寫作提示:
1.同學可以依據自己的學習歷程、經驗,挑選一位人物進行書寫,記敘這位影響自己的人物,帶給自己的生命什麼深刻的記憶。
2.「偶像」是一種正向的價值觀,因為偶像的言行舉止,曾做過或說過什麼,在你的心中產生鼓舞的力量,對他的崇拜與感謝,銘記在心。
3.書寫時可以記敘兼議論,從正反面去思考並舉例,說明自己前後有哪些言行、心境上的改變,都是可以把握的重點。
【參考範文】我的偶像王建民
  曾經,我是一個弱不禁風、體弱多病的小男孩。因為是早產兒的緣故,醫生說我的呼吸道器官生來就比一般人差。小學六年,我幾乎是與藥罐子為伍,媽媽總是為我擔心不已。直到上了國中,因為導師是體育老


師,又是學校棒球隊的指導老師,從此讓我有機會接觸這項運動棒球。
  從練習跑操場開始,由於跟不上同學飛快的腳步,總使我提不起勁。直到老師介紹了臺灣棒球的淵源,從四十年前一支來自臺東紅葉村的少棒隊,以懸殊的比數擊敗甫拿下世界少棒冠軍的日本隊,成為臺灣的驕傲;還有四十年後,臺灣選手王建民踏上紐約洋基隊的投手丘,他面對國際級比賽的信心和勇氣,讓我心生嚮往。
  王建民會成為我的偶像,是從二○○五年五月開始,當時他以菜鳥的身分臨危受命,要為戰績不佳且傷兵累累的洋基隊找出勝利的節奏。我還清楚的記得,那一局的實況轉播:王建民以沉穩的姿態投了七局球,贏得他在大聯盟的首勝。當他退場時,滿場近四萬名觀眾起立為他鼓掌。我和哥哥在家中的電視機前也不斷猛烈鼓掌,大聲叫好。
  從此我成了王建民的「超級粉絲」,一九○公分的他,個性木訥,做事積極認真,遇到因難,勇敢以對,讓我對他崇拜不已。他面對媒體時常低著頭、搓著雙手,靦腆的模樣更令我著迷。他在回答媒體的問題時,總以最簡短的一兩句話回應。雖然王建民不善於表達,但他堅忍不拔、力爭上游的精神,深深打動了我的心。於是我想要變得像他一樣強壯,我想他的成功,靠的不是過人的才華或口才,而是不投機取巧、穩紮穩打的練習、再練習。
  於是,在操場上的奔馳讓我樂在其中,我彷彿化身為王建民,在球場上努力的練習著,跑過一圈又一圈。國中畢業後,原本虛弱的身體變成強健的體魄,原本退縮的個性變得勇敢堅強,我的轉變都要歸功於對王建民的崇拜,從他身上讓我學習到「堅毅」二字。而且他從來不把勝利當做值得驕傲的事蹟,從小聯盟走進大聯盟的舞臺,王建民的態度始終謙遜。

  就像唐朝文人韓愈說的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」,我向王建民學到的可比在書本上學到的更多、更真實呢!他改變我的個性和想法,讓我感激在心。雖然王建民並不知道我對他的崇拜,但可以肯定的是,他永遠是我學習、效法的最佳偶像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