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部分:非選擇題(共 40 分)
一、字音字形(每字 2 分,共 18 分)
1.「綺」麗:ㄑㄧˇ 2.苦「楝」:ㄌㄧㄢˋ 3.環頸「雉」:ㄓˋ
4.「邂逅」:ㄒㄧㄝˋ ㄏㄡˋ 5.「軋」日機:ㄧㄚˋ 6.稻「穗」:ㄙㄨㄟˋ
7.豐「ㄕㄨㄛˋ」:碩 8.「ㄋㄧㄢˇ」壓:碾
二、解釋(每題 3 分,共 18 分)
1.遑論:更不用說。 2.邂逅:沒有事先約定,而偶然相遇。
3.隱然:彷彿、好像。 4.綺麗:華麗。此形容地理環境的豐富、美好。
5.佇立:久立。 6.鬱卒:閩南語,形容非常愁悶不暢快。
三、改錯(每字 1 分,共 4 分)
●面對花東海岸山脈的景,在削壁千仞的縱谷襯下,平原更顯得遼闊平坦。只可惜這樣的美景都在人口遷中被忽略了,來到西部工作的花東子弟,對家鄉僅存一些斑的記憶。
答:景「致」、襯「托」、遷「徙」、斑「駁」。
第二部分:綜合測驗(每題 2 分,共 40 分)
( (C) )1. 下列各組「 」內的字,何者讀音兩兩 相同 (A)「佇」立╱「矗」立 (B)空「曠」╱粗「獷」 (C)豐「饒」╱妖「嬈」 (D)「湍」急╱「惴」慄。
解析:(A)ㄓㄨˋ。佇立:久立╱ㄔㄨˋ。矗立:高聳直立。(B)ㄎㄨㄤˋ。空曠:開闊╱ㄍㄨㄤˇ。粗獷:粗野狂放。(C)ㄖㄠˊ。豐饒:土地肥沃,物產非常富足。此有盛產之意╱妖嬈:美麗而輕佻的樣子。(D)ㄊㄨㄢ。湍急:水流急速╱ㄓㄨㄟˋ。惴慄:憂懼不安。
( (B) )2. 下列各組「 」內的字,何者字形兩兩 相同 (A)發「ㄐㄩㄝˊ」╱「ㄐㄩㄝˊ」起 (B)「ㄌㄧㄠˊ」
表心意╱民不「ㄌㄧㄠˊ」生 (C)「ㄒㄧㄤˊ」和╱「ㄒㄧㄤˊ」細 (D)九「ㄑㄩㄥ」╱蒼「ㄑㄩㄥ」。
解析:(A)掘╱崛。崛起:興起。(B)聊。聊表心意:姑且代表一點點心意╱民不聊生:人民無法生活下去。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。(C)祥。祥和:祥瑞且和穆╱詳。詳細:完備、仔細。(D)芎。九芎:植物名╱穹。蒼穹:上蒼、天空。
( (D) )3. 「但這種開闊和悠閒,可以沖銷一整個月在臺北這類都會的擁擠和鬱卒。」文句中的「沖銷」本為會計領域的記帳用語,作者將其轉換並靈活運用。下列哪一個詞語可以替換「沖銷」 (A)轉換 (B)刪省 (C)彌補 (D)抵銷。
解析:此處所指的「沖銷」是指互相抵銷,消除之意,故選(D)。(A)轉變更換。(B)刪除省略。(C)補足。
( (D) )4. 「一個儼然是全臺灣最空曠的火車站」,句中「儼然」的詞義,與下列哪一選項相同 (A)土地平曠,屋舍「儼然」 (B)君子有三變:望之「儼然」,即之也溫,聽其言也厲 (C)畫雲長「儼然」上坐,龐德憤怒不屈,于禁拜伏於地,哀求乞命之狀 (D)年紀輕輕的他說話口氣好老成,「儼然」是個七八十歲的老者。
解析:題幹與(D)皆有好似、好像之意。(A)整齊的樣子。(B)(C)端莊穩重的樣子。
語譯:(A)土地平坦寬廣,房屋排列整齊。出自陶淵明〈桃花源記〉。(B)有德君子的容貌、態度在別人看來,覺得有三種變化:起初遠遠的望見他,覺得他容貌顯得很莊重嚴肅的樣子;等到接近他之後,又覺得他氣質溫和可親;然而聽他說話的時候,卻又覺得他言辭嚴正不苟。出自《論語‧子張》。(C)畫像中,雲長莊重嚴肅的坐於上方,龐德怒氣沖沖不願屈服,于禁則是跪伏在地,哀討求饒。出自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。
( (D) )5. 下列文句中的成語使用,何者較為適切 (A)這條鐵道線橫跨過「涇渭分明」的木瓜溪,連接著兩個美麗的平原 (B)廣大的魚塭還有稀有而「擢髮難數」的冬候鳥光臨,直到春暖花開 (C)春秋季稻穗成熟時,這兒湧現著「一碧萬頃」金黃的稻浪 (D)看著花東縱谷「壁立千仞」的奇觀,不禁令人敬畏大自然的力量。
解析:(A)比喻界限清楚,是非分明。(B)形容罪惡多至無法計算。(C)形容碧綠的天空或水面遼闊無際。(D)形容岩壁矗立之勢極高。
( (C) )6. 「淺藍色的硬紙車票,像四色牌一樣大小,再藉著『永保安康』這樣吉祥話的組合,竟然成為搶購的火車票。這是現代火車站電腦售票無法提供的。」所表達意思為何 (A)現代化取代傳統車票 (B)傳統車票仍有實際使用的價值 (C)軋日機打出來的車票帶有些許歷史風味的質感 (D)「永保安康」的站名保留住傳統車票。
解析:從題幹「硬紙車票,像四色牌一樣大小……這是現代火車站電腦售票無法提供的。」可以推知歷史風味的原因在於傳統軋日機所打出來的車票。
( (A) )7. 「我也想再以自然觀察專家的角度來遊說你。除了環頸雉,還有白頭錦鴝、棕背伯勞、夜鷹和烏頭翁等。如果你是賞鳥人,就知道這些鳥名的意義。這些鳥都是西海岸和臺北盆地難以發現的。」作者列舉這些鳥類品種的主要用意是 (A)提醒遊客旅遊時不妨多留心當地周遭景物 (B)以這些鳥類凸顯東部地區的自然已遭到破壞 (C)旅遊的意義就在於觀賞自然美景 (D)顯見臺灣近年對於環境保育的成功。
解析:意指所提及的鳥類在此地以外是相當稀有、罕見的。
( (A) )8. 「對我而言,到東海岸,不來此靠站,沾一沾這樣遼闊荒疏的氣息,等於沒有去過。」下列哪一項不是作者所說沾一沾此種氣息的方式 (A)徜徉海岸賞鯨、撿石 (B)忘卻都市喧囂繁瑣享受悠閒 (C)體會花東縱谷的廣闊 (D)沉浸在花東稻田、金針花海的遼闊無邊裡。
解析:(A)賞鯨、撿石是一窩蜂趕流行的旅遊方式,而非作者所言體會當地自然美景的方式。
( (C) )9. 〈臺灣最美麗的火車線〉描述花東在地稻米、壯觀的金針花海,到沙質土地栽種的甘蔗和各種蔬菜,作者書寫這些事物最主要的原因為何 (A)以此凸顯鄉村與都市的差別 (B)透過植物鋪陳花東的農村氣息 (C)將其專業的自然生態知識以親切的口吻闡述以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(D)透過植物表達大自然與人的親近。
解析:描述這些農作物以彷彿居住在此地一般,介紹四季的變化,使讀者更感親切,讓人不禁也會細心觀察自己周邊的生活植物。
( (B) )10. 劉克襄為何要「以自然觀察專家的角度來遊說你」 (A)凸顯花東與都市的不同 (B)說明此處的動植物有何迷人之處,會較具說服力 (C)鼓勵大家多親近大自然,成為自然觀察專家 (D)暗示都會人喪失自然界的視野。
( (A) )11. 劉克襄:「不需要飄洋過海,也不用古老的歷史來炫耀或憑弔,只要在臺灣這個美麗的島嶼上,做一些短距離的移動,就可能發現臺灣的細緻與遼闊。」下列哪一選項的旅遊描述,較貼近劉克襄的說法 (A)在這兒騎單車,沿著苦楝和九芎的世界,左轉右彎,不時地停靠路旁,和農人閒聊 (B)到海岸賞鯨、撿石,接著到光復糖廠吃冰 (C)望著廣大的魚塭還有稀有而為數眾多的冬候鳥 (D)到南方的秀姑巒溪泛舟,體驗乘風破浪的刺激。
解析:文中提及「短距離的移動」,故選(A)騎單車較為貼近。
( (A) )12. 劉克襄說「臺灣最美麗的火車線」在吉安和壽豐之間,主要原因為何 (A)豐饒的物產有稻米、金針花、瓜果,以及繁多的物種 (B)龐大的中央山脈,高山迎面而來,使得旅行更如飛翔 (C)可至海岸賞鯨、撿石,甚至到秀姑巒溪泛舟,山海兼備 (D)吉安和壽豐福氣滿堂的美好聯想。
解析:一般人到花蓮熱衷於賞鯨、撿石、吃冰、泛舟,劉克襄卻認為金黃稻浪、金針花海以及田野蔬果才是這段海岸線的美景所在。
( (C) )13. 下列關於〈臺灣最美麗的火車線〉一文的說明,何者正確 (A)以吉安到壽豐的車站名稱,希望透過吉祥意義帶動前往的人潮 (B)以熱門景點與自然風景作對比,凸顯到海岸賞鯨、撿石的樂趣 (C)以臺北的關渡自然公園,對比花蓮自然的廣大,呈現最原始的遼闊 (D)敘述動線上,先以地理位置順序介紹,視覺安排上又特意以火車行駛的方向前進,建議讀者不妨搭乘火車旅遊。
解析:(A)除了吉祥,重要是希望人們看到地理景觀與人文生態。(B)一般人到花蓮熱衷賞鯨、撿石、吃冰、泛舟,但作者認為自然景觀的金黃稻浪、金針花海以及荒野疏林,才是這段海岸線的美景所在。(D)敘述動線上不採取一般人快速便利的旅遊方式,而是透過一小段鐵道之旅後,用步行、騎單車的方式,強調沒有目的、緩慢、簡單的在地旅遊。
( (B) )14. 「一個儼然是全臺灣最空曠的火車站,前面的廣場足夠讓小孩打野球。」此段文字所運用的修辭用法,與下列選項相同 (A)你的旅行更如飛翔,在雲端之東,綠海之上 (B)可以沖銷一整個月在臺北這類都會的擁擠和鬱卒 (C)以各種斑駁的黃綠色澤豐富你的視野 (D)沾一沾這樣遼闊荒疏的氣息。
解析:題幹運用飛白。「野球」是日文用語,指棒球。(A)譬喻。(B)飛白。「鬱卒」是閩南語,形容非常愁悶不暢快。(C)轉品。「豐富」由形容詞轉為動詞。(D)轉化。「沾一沾」為形象化。
( (A) )15. 下列各句的修辭說明,正確的有哪些?(甲)「稻香更是溢滿空氣」─譬喻(乙)「以各種黃綠色澤豐富你的視野」─轉品(丙)「沾一沾這樣遼闊荒疏的氣息」─轉化(丁)「在臺北那種看到千隻水鳥佇立的感動,在此稀鬆得很」─映襯 (A)(乙)(丙)(丁) (B)(甲)(乙)(丙) (C)(甲)(乙)(丁) (D)(甲)(丙)(丁)。
解析:(甲)誇飾。(乙)「豐富」由形容詞轉變為動詞。(丙)「沾一沾」為形象化「氣息」的動作。(丁)以臺北的罕見映襯此處的習以為常。
( (C) )16. 下列有關〈臺灣最美麗的火車線〉一文的修辭說明,何者正確 (A)「到底它們是哪兩個站呢?」─激問 (B)「你的旅行更如飛翔,在雲端之東,綠海之上。」─排比 (C)「不來此靠站,沾一沾這樣遼闊荒疏的氣息,等於沒有去過。」─轉化 (D)「稻香更是溢滿空氣」─譬喻。
解析:(A)疑問。(B)譬喻。(D)誇飾。
( (C) )17. 下列關於劉克襄的說明,何者正確 (A)透過自然環境的書寫,呼籲民眾要重視環保議題 (B)創作以關懷海洋為方向,《風鳥皮諾查》此書即是環頸候鳥的遷移過程表達海岸的消逝 (C)是多元化創作的作家,新詩、散文、小說等各種形式都有佳作 (D)擅長透過旅行的方式來觀察並記錄這片土地,《11 元的鐵道旅行》、《嘗試集》、《星星都已經到齊了》即是此類書寫。
解析:(A)自然書寫的用意不在於呼籲環保議題。(B)關懷海洋是廖鴻基的寫作方向,且《風鳥皮諾查》寫的是環頸候鳥的遷徙過程,深入探討其生存哲學。(D)《嘗試集》是胡適的作品,《星星都已經到齊了》是張曉風的作品。
( (B) )18. 下列各現代文學作家的描述,何者正確 (A)作品情感真摯,醇厚雋永,小說《橘子紅了》曾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:簡媜 (B)大學時代開始寫詩,以詩崛起於文壇;之後以鳥類生態為散文題材而著稱,被戲稱為「鳥人」:劉克襄 (C)自承藝術的「多妻(棲)主義者」,詩、散文、論皆所擅長:徐志摩 (D)長期為臺灣海洋生態保育工作奮鬥,作品風格深情浪漫:鄭愁予。
解析:(A)琦君。(C)余光中。(D)廖鴻基。
( (D) )19. 劉克襄的文章融合自然生態與人文思考,下列各選項的文章,何者也是兼具自然與人文思考 (A)我在樹林裡猛然撞見一株全力盛開的黃槐。她那豔麗耀眼的黃色花朵,在陽光下是一種龐大集團的色彩,花的形體已然消失,簡化成強烈的、不需精確描述的黃 (B)因此,我不能不在這暮色壓頂的時刻,在山腳前來回徘徊。一點點的找回自己,定一定被震撼了的驚魂。晚風起了,夾著細沙,吹得臉頰發疼。沙漠的月亮,也特別清冷。山腳前有一泓泉流,汩汩有聲 (C)我臨時隨行的一支欲登玉山頂觀日出的隊伍,自從出了冷杉林,進入海拔約三五五○公尺的森林界線以後,我看到他們的手電筒或頭燈的微光點綴在上下的數個路段上,在黑暗裡搖晃 (D)以財富自滿的國人,在低頭數錢之餘,不妨舉頭遙望高潔的玉山,瞻仰那一座座、一簇簇的雄偉與神奇,清涼與肅靜。那上面的世界,從熱帶雨林到寒帶森林,從芒草到地衣,從孟宗竹到紅檜到鐵杉、雲杉、冷杉,一直到風雪無阻的圓柏。
解析:(A)僅有自然的書寫。王家祥〈遇見一株樹〉。(B)僅有描繪景致與個人感受。余秋雨〈莫高窟〉。(C)描述黑夜中攀登玉山的情況。陳列〈玉山去來〉。(D)除了書寫景致,更以「以財富自滿的國人,在低頭數錢之餘」對比物質金錢與大自然的美景,兼具自然生態與人文思考的層次。余光中〈山盟〉。
( (D) )20. 〈臺灣最美麗的火車線〉一文當中提到車站的名字聯結,或拆開組合成祝福的詞語。下列選項中的站名組合,何者不適合送給考生 (A)追分→成功 (B)臺中→大慶 (C)成功→歸來 (D)多良→金崙。
解析:(A)追分車站和成功車站位於臺中。「追分成功」車票多是贈予考生,祝福高分上榜。另外將「分」字的聲符「ㄈ」唸成「ㄏ」,則近似「婚」字。「追婚成功」亦常被情侶們當成求婚的護身符。(B)大慶車站位於臺中。「慶中臺大」的車票文字變化組合,用來恭賀考上臺灣大學的考生。(C)成功車站和歸來車站分別位於臺中和屏東。「成功歸來」用來祝福成功順利、事業成功、學業成功。(D)多良車站和金崙車站位於臺東的太麻里鄉。可組成「多金良人」或「多良金崙」前者用來祝福招財進寶(多金)、遇到好良緣(良人);後者用來期許多行善事、多存好心(多良)、房子美輪美奐(金崙)。
第三部分:閱讀測驗(每題 2 分,共 10 分)
:閱讀下列文字,並回答21.~23.題。
年少時玩火車,可以關在房間內一整天。現在迷火車,彷彿一輩子都可以鎖在臺灣。儘管鐵道消失很多,鐵道交通彷彿沒落了。但我的鐵道記憶,不只橫向拓展,上下亦根鬚般縱深。悄然地,從小苗,似乎有了喬木的身影。
百年前,火車出現在臺灣時,凡其馳騁停靠之地,往往帶來鉅烈的生態環境破壞。如今火車沿著鐵道行駛,載著多數人來去,不再噴出濃密的黑煙。相對於汽機車的隨意來去,一二人成行,消耗大量的石油。它反而變成較為環保的交通工具。
火車的來去拘限於固定路線,軌道不輕易隨山勢起伏,彷彿減緩了人類破壞土地的面積。鐵道事物乃逐漸變成守舊的代名詞,火車停在面前,或者一條鐵軌的橫陳,都明白地告訴你:「很抱歉,我只能這樣,只能到此,其他就靠你自己了。」
靠什麼方式呢?下了車,我幾乎都用走路。我的鐵道旅行,大抵是以這種節奏存在的。常以車站為中心,在周遭不斷地漫行、散步。不論大站小站、喧譁寂寥,我好奇地尋訪市井鄉野。
鐵道不是一把尺,而是圓規。車站為針尖腳,我是那活動的鉛筆腳。慢吞地畫出半徑或圓圈,丈量著經過的大城大鎮小村小落。透過此類鐵道旅行,我的書寫當然更無法自滿於硬紙票、號誌燈、轉轍器之類的元素,或者懷舊地尋訪老車頭。我經常脫軌,溢出鐵道的思考範疇。
(劉克襄《11 元的鐵道旅行》)
百年前,火車出現在臺灣時,凡其馳騁停靠之地,往往帶來鉅烈的生態環境破壞。如今火車沿著鐵道行駛,載著多數人來去,不再噴出濃密的黑煙。相對於汽機車的隨意來去,一二人成行,消耗大量的石油。它反而變成較為環保的交通工具。
火車的來去拘限於固定路線,軌道不輕易隨山勢起伏,彷彿減緩了人類破壞土地的面積。鐵道事物乃逐漸變成守舊的代名詞,火車停在面前,或者一條鐵軌的橫陳,都明白地告訴你:「很抱歉,我只能這樣,只能到此,其他就靠你自己了。」
靠什麼方式呢?下了車,我幾乎都用走路。我的鐵道旅行,大抵是以這種節奏存在的。常以車站為中心,在周遭不斷地漫行、散步。不論大站小站、喧譁寂寥,我好奇地尋訪市井鄉野。
鐵道不是一把尺,而是圓規。車站為針尖腳,我是那活動的鉛筆腳。慢吞地畫出半徑或圓圈,丈量著經過的大城大鎮小村小落。透過此類鐵道旅行,我的書寫當然更無法自滿於硬紙票、號誌燈、轉轍器之類的元素,或者懷舊地尋訪老車頭。我經常脫軌,溢出鐵道的思考範疇。
(劉克襄《11 元的鐵道旅行》)
( (A) )21. 下列關於本文的描述,何者正確 (A)所謂的「11」元,除了票價的意思外,更有雙腳的形象意涵 (B)希望透過 11 元的鐵道,引人走入被遺忘的小城鎮 (C)火車象徵工業文明,入侵了自然的生態環境 (D)以鐵道比喻做事,希望人可以不要守舊、拘泥。
解析:(A)「11」象徵兩條腿的意象,也就是徒步。此處除了說明票價之外,還有表達徒步旅遊的意思。(B)重點不在於小城鎮,而是藉由票價去表達短距離之間的深度旅遊。(C)文章提及以往是破壞環境,如今卻是較為環保的交通工具。(D)文中僅提到鐵道有守舊的代名詞,但是文章並未延伸至做事的態度。
( (C) )22. 下列對於本文主旨的說明,何者較貼切 (A)傳達鐵道文化沒落的感慨 (B)鐵道的過往與現今 (C)鐵道深度旅遊的樂趣 (D)鐵道旅遊的便利與簡省。
解析:由「我的鐵道旅行,大抵是以這種節奏存在的。常以車站為中心,在周遭不斷地漫行、散步。不論大站小站、喧譁寂寥,我好奇地尋訪市井鄉野。」可知重點在於深度的漫遊、探訪。
( (A) )23. 文末說「我經常脫軌,溢出鐵道的思考範疇。」下列何者不是作者欲表達的意涵 (A)做事應該墨守成規,懂得變通 (B)不應該被鐵道局限住視野,旅遊該加以延伸範圍 (C)鐵道只有長度卻沒有寬度,勸人思考要寬廣 (D)習慣「脫軌」是指勇於跳脫既定的速度,以自己的步調邁向目標。
解析:文中提及「鐵道不是一把尺,而是圓規。車站為針尖腳,我是那活動的鉛筆腳。」表示以鐵道為支點延伸,擴展自己的腳步與視野。「脫軌」一詞一語雙關,代表作者的思考不會僅限於鐵道的層面,而會延伸到更廣更遠的層面。
賞析:
在作者旅遊當時,11 元是臺灣的鐵路旅行中,最便宜的票價。「11」這個數字同時隱含雙腳的意象。作家劉克襄以緩慢的腳步,仔細探訪臺灣各個鐵路小站的風貌,在現代社會急速前進、講究速度的旅程中,透過 11 元的鐵路旅行,以漫遊的方式探索風景與文化景觀。
:閱讀下列文字,並回答24.、25.題。
蒼老,但是精緻,這是翡冷翠的建築物給人的印象。譬如說百花聖母瑪利亞教堂四周圍無數的大理石像,以及不留一點空隙的精雕細琢的圖紋,如何來形容才恰當呢?也許只能說「嘆為觀止」;但「嘆為觀止」四個字終嫌抽象,除非你親自瞻仰過,這個抽象的形容詞才始轉化為具體的形象,牢牢保留在記憶裡。諺云「海枯石爛」,石以其不易爛,所以喻堅固不變。但翡冷翠多雨,使大理石的精緻建築物轉為黯淡。為此,每四年就得清潔修護全城的藝術殿堂。翡冷翠的祖先們藉大理石展現了他們的天才光芒,翡冷翠的子孫們便有責任辛勤的維護,使那光芒永照人寰。
地靈人傑,大理石是這個國家的特產,也是這個都城的榮耀根源。提到大理石,如何能不聯想到米開朗基羅?他的大衛王像栩栩如生巍巍的站在那裡。鬼斧神工的鑿痕,使人望而屏息。炯炯的眼神自白色的大理石後逼視著遠處的什麼地方,結實有力的肌肉和手腳,甚至筋脈浮突都似乎蘊含著生命,大衛王就是這個樣子的,你相信。他果真是這個樣子嗎?其實是造像的藝術家告訴你,大衛王應該是這個模樣。米開朗基羅曾經對出錢請他雕像的人說過:「肉體會腐爛,印象會模糊,千百年後誰知道像不像其人,世人寧信我的雕像是真實的。」傳說這位翡冷翠籍的藝術大師並不高大魁梧,他比人們心目中想像的矮得多,也醜得多。但矮和醜又有什麼關係? (林文月〈翡冷翠在下雨〉)
地靈人傑,大理石是這個國家的特產,也是這個都城的榮耀根源。提到大理石,如何能不聯想到米開朗基羅?他的大衛王像栩栩如生巍巍的站在那裡。鬼斧神工的鑿痕,使人望而屏息。炯炯的眼神自白色的大理石後逼視著遠處的什麼地方,結實有力的肌肉和手腳,甚至筋脈浮突都似乎蘊含著生命,大衛王就是這個樣子的,你相信。他果真是這個樣子嗎?其實是造像的藝術家告訴你,大衛王應該是這個模樣。米開朗基羅曾經對出錢請他雕像的人說過:「肉體會腐爛,印象會模糊,千百年後誰知道像不像其人,世人寧信我的雕像是真實的。」傳說這位翡冷翠籍的藝術大師並不高大魁梧,他比人們心目中想像的矮得多,也醜得多。但矮和醜又有什麼關係? (林文月〈翡冷翠在下雨〉)
( (A) )24. 下列關於〈翡冷翠在下雨〉一文的文意說明,何者正確 (A)對於翡冷翠的許多建築物經歷侵蝕,以「蒼老而精緻」來形容 (B)翡冷翠多雨,因此使得後代子孫得辛苦維護建築,讚嘆其愛惜傳統的精神 (C)高大魁梧的達文西,因為「肉體會腐爛」的信念,執著於大理石形體的塑造,追求永恆的美 (D)藝術家化腐朽為神奇,將現實中的矮醜加以美化。
解析:(B)讚嘆的是「百花聖母瑪利亞教堂四周圍無數的大理石像,以及不留一點空隙的精雕細琢的圖紋」。(C)應為米開朗基羅,他並不高大魁梧。(D)重點不在於化腐朽為神奇,而是藝術石雕本身的價值。
( (C) )25. 下列關於〈翡冷翠在下雨〉一文的敘述,何者有誤 (A)以冷靜淡雅的筆調塑造人文情懷的氛圍 (B)充滿歷史與藝術的聯想 (C)以溫馨的筆觸懷念過往,在回憶中傳達人情 (D)思路綿密而景致細膩,兼具知性與感性之美。
解析:(C)本文雖是描述歷史,但不屬於回憶文學。
賞析:
藉由大理石的雕像帶出翡冷翠的藝術氣息,透過這些歷久彌新的大理石描述背後的人文內涵,文中結合歷史與藝術的聯想,帶出人傑而後地靈的觀點,表達更深層的旅遊視野,藝術不單只是外在形式的觀賞,更重要的在於背後所隱含的人類智慧。
第四部分:語文表達能力測驗(每題 2 分,共 10 分)
( (A) )26. 下列文句中,何者使用的成語不恰當 (A)望著花東縱谷的懸崖峭壁地形,讓人不禁讚嘆大自然「巧奪天工」 (B)有時旅遊必須有所取捨,不可貪心每個景點都要觀賞,不然只會淪為「走馬看花」的旅遊罷了 (C)每到歲末,世界各地紛紛推出跨年煙火秀,看著「火樹銀花」的煙火真是目不暇給 (D)每個人喜歡旅遊的方式不同,有的偏好古蹟巡禮,有的愛好冒險刺激,「樂山樂水」各有偏愛。
解析:(A)雖是人工製造,但是精巧勝過天然。比喻人工巧妙神奇。宜改為「鬼斧神工」。(B)比喻略觀事物外象,而不究其底蘊。(C)形容燈火通明,燈火燦爛的景象。(D)比喻各人性情動靜不同。
( (D) )27. 下列哪一詞語適合用於祝賀旅社開張 (A)絃歌不輟 (B)名山事業 (C)百工居肆 (D)近悅遠來。
解析:(A)子游在魯國做武城縣官時,絃歌不輟以禮樂教化民眾,因而大治。用於對教育界或教育人士的題辭。(B)比喻不朽的著述。用於圖書類事業,出版業或是書店。(C)百工,各行各業的工匠。肆,古代社會製作物品的作坊。用於祝賀工廠。(D)德澤廣被,使境內的人心悅誠服,遠方境外的人也都紛紛前來歸附。用於賀人旅館或飯店開業的賀辭。
( (A) )28. 請按照語意的脈絡,重組下列的詩句:「那時一切都成熟了╱有幾百種綠色在林海下╱起伏來去╱ (甲)蘭花摟抱住它們的臂膀╱(乙)山雲停靠在它們的肩胛╱(丙)探觸著陽光的方向╱(丁)蕨草攀附著它們的胸膛╱(戊)綻露出森林的絢爛╱(己)準備好清晨的飄泊╱ 飛鳥也寄居於它們的髮梢╱等候著明日的旅行」 (A)(丁)(丙)(甲)(戊)(乙)(己) (B)(己)(甲)(戊)(乙)(丁)(丙) (C)(丙)(丁)(乙)(己)(戊)(甲) (D)(戊)(乙)(丁)(丙)(甲)(己)。
解析:從「臂膀」、「肩胛」、「胸膛」、「髮梢」等名詞可以排列出下而上的視野依序為「胸膛」、「臂膀」、「肩胛」、「髮梢」;再從末二句的句型「飛鳥」與「旅行」推敲,得知「蕨草」與「探觸」、「蘭花」與「綻露」、「山雲」與「飄泊」的組合。
( (B) )29. 金針花即古代所稱的「萱草」,又稱為「忘憂草」,象徵孩子對母親的親情。下列哪個詞語與母親無關 (A)北堂春去 (B)趨庭之教 (C)慈竹長青 (D)荻教堪欽。
解析:(A)北堂為主婦居處的地方,後引申為母親的代稱。北堂春去是哀輓母親過世。(B)指孔子之子伯魚趨而過庭,並聞孔子言詩禮事。後指父教。(C)比喻母愛的光輝永遠燦爛。(D)荻教:宋代歐陽脩的母親以荻草的莖畫地,教歐陽脩學書,後多用以稱頌母教。
( (C) )30. 下列關於各火車站吉祥話的解釋,何者不正確 (A)大林—歸來:Darling 歸來 (B)永康—保安:永保安康 (C)多良—金崙:大金多良 (D)吉安—壽豐:取吉祥、平安、福壽雙全、豐衣足食之意。
解析:(C)應為「多金良人」。
第五部分:寫作能力測驗(不占分)
安徒生說:「旅行對我來說,是恢復青春活力的源泉。」培根說:「對青年人來說,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;對老年人來說,旅行是閱歷的一部分。」奧古斯狄尼斯:「世界是一本書,而不旅行的人們只讀了其中的一頁。」每個人對於旅行都給予不同的意義,請你描述一次旅遊經驗,並點出此次旅遊在生命中的意義。文長至少四百字。
【寫作提示】
【寫作提示】
同學可以從自己既有的旅行經驗中挑選取材,敘述當時旅遊的景象、感受,過程中的甘苦,以及這次旅遊的感觸與收穫。
【參考範文】童年的司馬庫斯
十二歲那年暑假,全家決定到新竹尖石鄉的司馬庫斯遊玩。
地處高勢,光開車就耗了大半天。在抵達原住民部落後,我們到民宿置放行李,背著簡易行囊上山。沿途路況險峻,又飄著綿綿細雨,霧氣很重,問嚮導,他卻說:「這是好兆頭,不要多想,腳步踩穩繼續向前。」當下我聽到後不以為然。雨越下越大,溼氣讓我無法調節呼吸,只能往前走,希望盡快到達頂峰,沿途風景我瞄都沒瞄一眼。
嚮導慢慢減速,示意要我們停下腳步,並告訴我們前方路段只容得下每人的一隻鞋子。言下之意,我們得貼著山壁面向山谷行走,走著走著,落石直往下掉,看著眼下山谷,我才驚覺人類原來如此渺小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那麼的令人驚嘆,這時我才了解許多資深的登山客為山景樂此不疲的原因,像是在尋找自己在萬物當中的存在感,找尋自己生存的價值。
登上山頂時,陽光普照,雲霧散去,空氣中還帶著雨的味道,往下看去,人們建造的房屋是那麼的渺小,更不用說人了。蟲鳴鳥叫充耳,老鷹空中盤旋,大地彷彿剛剛甦醒,我不禁讚嘆、拜倒於大自然美景,這麼一次的經驗,令我永生難忘。
同齡的小孩以城市物質為滿足,而我卻經歷過許多大自然的洗禮,充滿瑰麗大地的回憶,很開心我有這麼特別的童年,每每想起都令人回味不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